人物資訊:林柏燕
事件名稱:
拍攝時間:
拍攝地點:
內容描述:林柏燕,男,筆名雨田、冷月,1936年1月5日生於新竹,2009年12月9日辭世,享壽74歲。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。曾任軍校教官、高中教師、主任等職,教職退休後轉任新竹縣現史館籌備處,任內創辦期刊《新竹文獻》。曾獲中國文藝文學評論獎章、中國時報文學獎、傑出文化貢獻獎等獎項,作品選入《七十七年短篇小說選》。林柏燕的創作文類有論述、散文、小說與兒童文學。作品充分顯現幼年時期受日本殖民統治與戰後初期經驗的影響,創作題材寬廣,有描述鄉土親情、戰亂變色的、異國情調的,場景廣闊而真實,並以人文議題為核心,旁及當代時空的勾勒。後期積極投入地方誌和文史工作,致力於保存客家在地文化。創作外,曾主編爾雅版《六十二年短篇小說集小說選》、《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》,輯註《大新吟社詩集》、《陶社詩集》等書。【本計畫由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補助】
入藏來源: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
人物資訊:林柏燕
事件名稱:
拍攝時間:
拍攝地點:
內容描述:林柏燕,男,筆名雨田、冷月,1936年1月5日生於新竹,2009年12月9日辭世,享壽74歲。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。曾任軍校教官、高中教師、主任等職,教職退休後轉任新竹縣現史館籌備處,任內創辦期刊《新竹文獻》。曾獲中國文藝文學評論獎章、中國時報文學獎、傑出文化貢獻獎等獎項,作品選入《七十七年短篇小說選》。林柏燕的創作文類有論述、散文、小說與兒童文學。作品充分顯現幼年時期受日本殖民統治與戰後初期經驗的影響,創作題材寬廣,有描述鄉土親情、戰亂變色的、異國情調的,場景廣闊而真實,並以人文議題為核心,旁及當代時空的勾勒。後期積極投入地方誌和文史工作,致力於保存客家在地文化。創作外,曾主編爾雅版《六十二年短篇小說集小說選》、《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》,輯註《大新吟社詩集》、《陶社詩集》等書。【本計畫由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補助】
入藏來源: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